编者按: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在北京开幕。全校师生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手机客户端等渠道,收看收听全国两会盛况,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的最新动态和热点话题,畅谈学习感想与体会。
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于福友
3月5日,聆听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深受触动。报告中回顾的2024年成就斐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粮食产量首破1.4万亿斤,彰显国家强劲发展动力。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为学生开辟广阔科研实践天地。加强与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搭建实习与就业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激励学生为兴农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丁晓燕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为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同时,报告中提到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人才。同时,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助力学生成长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栋梁之材。
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张扬
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为高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注,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党建工作引领学院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聚焦主责主业,大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院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不懈奋斗。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韩丽萍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我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院立足自身定位,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强化党建引领,通过学科优化、产教融合、分类改革等,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教育强国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智昊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令人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创新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科教兴国战略,为我们艺术设计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关注行业动态,紧跟时代步伐。我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过硬的作风,凝聚发展共识、积极应对挑战,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挺膺担当、再建新功。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徐洪军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我深刻体会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全国两会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和行动指引。我将以全国两会精神强化课程政治引领,把全国两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以民生情怀深化价值观培育。在思政课中我将用“基层代表履职故事”“惠民政策落地成效”等案例,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激发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培养“接地气、有温度”的责任担当。我将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自觉,将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铸魂育人的具体实践,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梁广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务实、鼓舞人心,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工作要求。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先学一步,学深悟透全国两会精神,强化理论武装,把大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地域平台优势,运用好丰富的龙江红色文化、冰雪文化资源优势,尤其是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打造“新质思政课”,用数字技术重构思政课堂,积极推进龙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协作共同体建设,打造有宏观视野、有青春正气、接校园地气、走进学生生活的思政课,用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故事,唤醒、点燃、触动、引领每一个学生,让课堂成为连接国家战略与青年成长的桥梁,大力加强思政课内涵式建设,服务龙江高质量发展。
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教师 贾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作为高校的一名育种工作者,我们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瞄准种业“卡脖子”前沿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将积极收集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开展耐盐碱、耐干旱、耐寒、抗倒伏等精准鉴定工作,将传统杂交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提高育种效率,培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来源:党委宣传统战部
一审:韩金凤
二审:侯梦婧
三审:刘鹏程 孙丽颖
排版: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赵冰新
版权所有CopyRight:绥化学院 地 址:绥化市黄河路18号 邮编:152061 网站开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黑ICP备05005341号-1
黑公网安备 23120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