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校广大师生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勤奋学习,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张爱玲、张智昊等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为传播弘扬正能量,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特将他们的事迹展示给广大师生。
我是绥化学院张爱玲
“我是绥化学院写作教师,我叫张爱玲”。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体现的确实一种责任、一种情怀,正是为了这份责任和情怀,她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坚守着。她就是张爱玲,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无论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还是面对新华社的记者,张爱玲老师总是这样介绍自己。在她心中,无论是绥化市作协副主席的头衔还是知名作家的称谓,都不如“绥化学院教师”有分量,因为在绥化学院,写满了爱玲老师的故事,也有珍藏了三十多年的情感。
学生好是自己的初心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集《咱们学生》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供职的绥化学院名不见经传,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他们的故事必然伸向社会底层各个角落”。
作为老师,张爱玲更清楚这些学生的梦想,不想让学生的梦,半路搁浅,张爱玲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学生心中的灯火。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张爱玲因为阅历丰富,态度友善,学生都喜欢她。学生经常把学业、择业、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告诉老师,张爱玲总是及时耐心解答,微信、短信、微博、QQ都是她和学生沟通的平台,家、教室、办公室、运动场都是她和学生交心的地方。曾经有一位大二的学生跟张爱玲抱怨:她明明是六百分的成绩,高考才打了四百多分。张爱玲这样对学生说:“如果换了我,要么去改变,要么去改善。不服气可以再考一次,看看自己到底什么水平,这是改变;多读书,多实践,让自己在绥化学院的大学生活出彩、精彩,这是改善”。这位同学听了张爱玲老师的话,用优异的成绩让自己的大学生活精彩落幕。
2009年1月末,张爱玲患上面部神经炎,口眼歪斜很严重。开学了,嘴还歪着,说话经常漏风,但她并没有放下学生,而是一边针灸治疗一边工作。作为爱美女性,她不想露面,想好好休息。但作为一个老师,她不想耽误学生,她更想用行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面对困难正视问题。课堂上她依旧谈笑风生。她先后针灸120次,每次去上课,学生都鼓励她:“老师,您又进步了。”“老师,加油!”
在张爱玲的家里摆着一张特殊的奖状,那是2007年夏天,2006级文秘班写作课即将结束,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向她颁发的“写作指导特别贡献奖”,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奖状上没有公章,文字也是手写的,但是奖状的背面却写满全班44个学生的名字。这张奖状张爱玲视作珍宝,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也把这份特殊的荣誉放在心里。
新闻写作课是学生进行新闻实战的演练场。她经常安排采访实践环节,并推出新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训练、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时她把新闻当事人请进课堂接受采访,有时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采访和写作能力,提交自己的新闻作品。这样的课堂受到学生欢迎,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很多同学主动寻找新闻线索,捕捉校内外的新闻热点,并直接赴现场采访赶稿,部分学生的新闻作品在校园媒体和地方媒体刊发。福建省广电的主播李鑫就是张爱玲的学生,她说:“在校期间,爱玲老师的实践锻炼真的让我们学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让初入职场的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爱玲老师,感谢母校”。像李鑫这样毕业后直接被媒体聘用从事媒体工作得同学还有很多。2011年,张爱玲主持的省级教改课题《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培养落地新闻人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母校好是自己的使命
2016年张爱玲出版了非虚构作品《咱们学生》,记录了五十九个学生的故事,这些学生是张爱玲自2010年开始,利用假期逐一探访的毕业生,作品先后三次在《读库》刊发,获各方点赞,《解放日报》《黑龙江日报》等专门刊发了书评。张爱玲还受邀在国内有较高影响的演讲平台“一席”专门讲述她和学生的故事。
“我是绥化学院写作教师,我叫张爱玲。”每一次演讲的开头张爱玲都会这样介绍自己,永远把绥化学院放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张爱玲在作品中曾这样写母校:因为在本科院校中资历太浅,她常被外人误读为“缓化学院”或“妥化学院”。张爱玲觉得不甘,自己的“母校藏书不多,足够我借阅;名师不多,足够指点迷津。”张爱玲曾说,绥化学院没有动辄为母校捐款几千万的杰出校友,既鲜有高官,也少有富豪,他们绝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基层,做普通人的工作,过普通人的日子,这和我们“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正相吻合。
也正是出于这份赤子情怀,张爱玲老师始终不遗余力地推介自己的母校绥化学院。
“我是绥化学院写作教师,我叫张爱玲。”在参加央视一套《欢乐中国人》、央视三套《歌声嘹亮》、央视十套《读书》等栏目的活动时,张爱玲都是这样介绍自己,正是因为有了张爱玲这位平凡的教师,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在黑龙江有一所高校叫绥化学院。
如果爱是一种财富,张爱玲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她从绥化学院的学生,变成了绥化学院的老师,用温暖的情感书写着绥化学院的故事,也描绘着绥化学院的未来,也许她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绥化学院大放异彩,但是,这种对母校的爱,一直被期待着,张爱玲点亮了火把,这份爱,必将薪火相传。(文学与传媒学院供稿)
版权所有CopyRight:绥化学院 地 址:绥化市黄河路18号 邮编:152061 网站开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黑ICP备05005341号-1
黑公网安备 23120202000110号